找到相关内容288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东晋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的消长交融

    欲求长生者,必欲积善立功,……如此乃为有德,受福于天,所作必成,求仙可冀也。 在《对俗》篇中也说: 欲求仙者,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。若德行不修,而但务方术,皆不得长生也。 这就是说积德行善,尽忠尽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470716.html
  • 何种第一哲学:心灵哲学或唯心论?*

    162),而跃动结果是“在感应无外之一体朗现中,事是‘在其自己’之事,是‘实事’,亦是德行;物是‘在其自己’之物,其自身即为一目的。此时,事与物俱不可作现象看,因为它们系于明觉之感应,而不系于识心(知性...

    郑文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3570729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2)

    ,它们在日光里,辉映着黄,白,橙等颜色,加上那些蓝色和绿色的艺术玻璃镶嵌,更加表现出人民对宗教的诚心。建筑寺院,在泰国是一种评价很高的德行。在今时今日来说,我真奇怪泰国人怎会又如此多的金钱力量,来维持...忙碌地把它们灌满水。眼看着老人装水,我联想到游经此地的旅客们,都依靠像老人这样的仁者,施舍食水和住宿。多年来,佛教徒帮助过路客人,是一种高尚的德行。不知道若干年之后,这种布施清水的传统习惯,会不会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5.html
  • 沈宗霖:〈生生、死死、生死:试论晚明士人面对生死的态度与方法〉

    以清澈自己的生命,以发展其德行人格 ”,并以“经世”性格为依归,求“内圣外王”之大道。故在“应然意识”下的道德实践,本应是以良知来审视自己之行为应该与否,义在生则生,义当死则死,是故方有“杀身成仁,...

    沈宗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870753.html
  • 《传灯玉英集》卷十四补阙和研究

    -1086)所作「张行婆传」为例,探讨司马光对佛教之态度。[90] 司马光认为以张行婆之「忠孝廉让」之德行而言,比一些「服儒衣冠、读诗书以君子自名者」都更胜之,司马光对张行婆唯一之微词为,张行婆自...

    黄绎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070850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

    菩提心、慈悲喜舍、六度、四摄等一切菩萨德行,都是成就净土因。如《维摩诘经》说:“直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不谄众生来生其国。”[43]直心是质直坦白而无险曲的心,菩萨以此为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270884.html
  • 南怀瑾禅学思想评述

    叫做吃棒;喝的作用与棒相同;棒喝包括赏、罚、不赏不罚;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学法,只有真正具备高尚德行的宗师才能运用(参见《 禅宗与道家》第56-57页)。  再其次是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。南怀瑾认为,要...

    邢东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3471099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归途拜谒感通道场

    下俯视,真有点眼花燎乱。  八月末的一天,是玄奘来感通寺的大好日子。当玄奘一行行至水泉驿时,远道前往锓接的州、郡、县官员和17名学识渊博、德行高尚的高僧就等候在那里。玄奘下马施礼,众官员和众高僧行过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871160.html
  • 天台龙象 台湾高僧──斌宗法师(1911~1958)的生平与思想

    口才好、德行好又法相庄严,在罕见  三坛大戒或具足戒又罕见义学基础深厚的佛教学者的时代 ( 注 48)  ,成为台湾罕见的弘法师和研教师、律师。郑寿彭说:「与其法筵者  , 莫不有如坐春风之感」 (...

    尹章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571195.html
  • 吴越诸王(893-978)与佛教

    名与器」,[69]  因此也有僧人坚不受赐,如钱弘佐数次欲赐僧人全付紫衣,全付就坚持不受,钱弘佐最后只好以纳衣赐之,全付解释说: 「吾非荣其赐而饰让也,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。」其德行之精纯,用心之深,...不久又赐其「纯一禅师」之号,阿部肇一并未继续引用到全付「又固让之」一语,这对全付之德行恐非完整之叙述,见其书,页145。   [71] 参《资治通鉴》,卷282。   [72] 参《十国春秋》,卷82。...

    黄绎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671217.html